网站公告
网站调查
你对本站的评价是---
新闻内容

北师大品德教材中的1,2,3

发表时间:2013-10-17 作者:盛春容 阅读次数:1365 

前言:

 一眨眼,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已在我区展开教学很多年了,过不了多久,这套教材又将退出舞台,由教科版教材代替。作为一线的教师,这么多年来已与它建立起深深的感情。故在此之际,将自己的一些体验、感悟通过小故事的形式整理出来,算是对自己这些年来教学的一个反思、总结吧!本文分两个章节,第一章节是通过日常教学小故事的形式讲述执教此教材的一些感受、体会;第二章节是通过自己所经历的校本教研小故事谈谈自己在几种教学思维碰撞中的认识与提高。

 

章节一 我在日常教学中慢慢感受

当我第一次捧着品德教材时,心情和刚参加工作第一次捧着教科书一样,不知道该如何去设计我的教学,实施我的教学。尽管我已熟知了大量教育教学理论,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深钻了手中的教材、教参。我甚至感到惶恐,我不知道品德与生活究竟与以前的思想品德有什么不同,它是以前的延续吗?还是在以前基础上的更新。都说它是一门全新的课程,那以前思想品德课的大量教学方法、手段还能在此门新课程中立足吗……带着大量的疑惑,怀着诚惶诚恐的心情,我开始了对这门课程的探索实践。在近几年的接触、碰撞、探索中,我对此门课程慢慢有了点自己的感受。以下摘录的几个小故事都是在我平时教学中发生的真实小插曲。事虽小,但却影响着我对新课程的理解。

         故事一“老师,我们不怕!”

二年级上册第一个主题单元的第一个三级主题是《了解我的身体》。怎样让学生在喜欢的同时又受益非浅呢?上课前,我认真设计着。人的身体结构无非由两个部分组成: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外部结构好办,请孩子上台当模特,指着身体介绍,学生一目了然。但内部结构就不好办了,光靠文字材料显得比较深奥,毕竟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心脏呀,肺呀,气管呀,胃呀,肝脏呀,肠呀,还太陌生(注:当时学校没有幻灯片)。我想到了把高年级科学课上的人体内脏实物模型借来展示给学生看,但当我来到实验室亲眼看到模型时,我放弃了这个念头,因为实物模型太可怕了,甚至有点恐怖。由于身体内部的认识仅停留于文字材料上,上课时学生很不满意,我不得不向学生讲明了原因。“老师,我们都不怕!”“老师,我们就是要亲眼见见!”我刚说完,学生就给了我这样的回答。经过反复思考后,我尊重了他们的意见,第二次上课时我拿来了实物模型。没想到,连平时最胆小的学生也睁开了大大的眼睛,甚至有许多孩子在征得同意后,上讲台来取下各种器官反复观察,并向我提出了许多的问题。我终于明白了,品德与生活课中,学生需要的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真切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故事二“老师,受不了啦!”

学生非常喜欢看《猫和老鼠》的动画片。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猫和老鼠》的动画片。”教室里顿时欢腾起来了。电视打开后,学生认真、愉快地看起来。可是慢慢地,我故意把电视声音调的越来越大,越来越大……终于有人大声喊起来,“老师,受不了啦,受不了啦!”接着,有的孩子开始捂住耳朵,叫喊的人也越来越多。在孩子们的强烈要求下,我关掉了电视。“大家那么喜欢看《猫和老鼠》,怎么不看了呢?”“太刺耳朵了,耳朵受不了了!”“什么看电视嘛,分明是噪音污染吗!”……没有过多的讲解,但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就明白了什么是噪音?而且噪音对耳朵危害的体会也非常深刻。此时我明白了,创设适当的、巧妙的情景,不仅在思想品德课中有用,在品德与生活课中也一样有用。

         故事三“老师,我的种子没发芽!”

春天是个种植的好季节,教学《我们播种春天》这个主题后,回到家学生按照学到的种植方法纷纷种下了自己的种子。在学生的观察日记中,我了解到一些有趣的事。虽然播种的是种子,但对孩子来说播种的却是他们的希望。许多孩子天天给种子浇水,有些孩子好奇心特别强烈,按耐不住自己强烈的欲望,竟隔三差五地用铲子将种子锹起来瞧瞧,这种行为就像《拔苗助长》的那位庄稼汉一样,到最后种子不仅没发芽,反而全死了。孩子的好奇心需要保护,但爱心与意志品质的培养同样重要。在此主题教学时,我忽略了这个问题。“亡羊补牢,未为晚矣!”根据学生出现的情况,我及时进行了指导。在后来的观察日记中,我看到了这样的句子:“由于没有耐心,我的种子全死了。不过,今天我又种了几颗,我要吸取上次的教训。”“在第七天,我的种子发芽了,好可爱呀!”……后来很多孩子都把自己培育出的小苗拿到班上展示给大家看。此时我明白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是离不开的,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必须适时渗透品德教育。

         故事四“老师,你这样做是不对的!”

在教学《保护森林》这一主题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令我尴尬的事情:为什么要保护森林?必须要让学生明白森林有着许许多多的作用。当谈到森林遭到破坏,环境严重恶化时,学生情绪激昂,但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森林被破坏,水土就容易流失,河床就会升高,洪水就容易泛滥?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课堂上我临时用装粉笔的塑料盒当一条河,到饮水机处接了一些矿泉水准备给学生演示洪水泛滥的过程。“老师,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不对,怎么会不对呢?我很是诧异,于是不得不停下手中的演示,弄清原因。“上学期,你不是教我们要节约用水吗?饮水机里的矿泉水只能拿来喝,你刚才应该去接自来水呀。”此时,我的脸红了,很明显我刚才的行为是错误的。讲台下的其他孩子都用大大的眼睛看着我,我准备怎样收场呢?最后,我还是选择了自我检讨,并感谢了那个孩子。此时我明白了,平时学习生活中老师的言谈举止是多么重要呀。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它们都被孩子们看在眼里,并影响着孩子们。

故事五 “老师,中秋节已经过了”

今年是闰年,农历多闰了个七月,所以今年的中秋节在国庆大假期间。我在教学完一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材第一、二主题后,才教学关于秋天的那个主题,关于中秋节的内容刚好就在这个主题里。当我让孩子们和我共同探讨中秋节这个话题时,有个孩子向我提问了:“老师,中秋节早就过了,你怎么才给我们上呀?”是呀,早过了,我怎么才上呀?当时窘得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品德课有它的时效性,我为什么不把这个内容提到中秋之前上呢?都怪自己对教材把握不准,忽视了教学内容的时效,以后一定要注意:国庆的内容要在国庆前上,六一的内容要在六一前上……教学时间千万不要滞后了。

……

现在,我觉得我慢慢明白了什么是品德课,慢慢懂得了这门课程。我希望在以后与它的接触中,感受的会更深,懂得的会更多……

 

章节二 我在校本教研中慢慢提升

这么多年来,我除了尽力搞好日常的教学外,还参加了品德中心组的各类研讨活动,及我校品德学科的校本教研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参与活动的老师们(包括我)教学思维经常发生碰撞,我对学科的认识也在这些碰撞中得以提升。

         碰撞一 这堂课到底该怎样上?

2003年3月,我区组织了第一次新课改优质教学研究课展示活动,我承担了一节品德与生活课。活动中,我执教的《春天来了》一课,不仅在前期的说课活动中突颖而出,而且还在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的赛课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其实在此课设计的初期,我校研讨的过程中发生一种思维的碰撞。一种观点认为此课教学的过程应该是让学生先到生活中寻找春天,师生共同带来春天的礼物在课堂上展示,在展示中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并对春天产生强烈的热爱之情,从而以多种形式赞美春天;另一种观点认为此课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寻找春天上,课前不安排学生特意去寻找,课堂上通过活动唤起学生原有对春天的记忆,指导学生怎样去寻找春天、观察春天,此课教学后再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春天。第一种形式的教学由于师生课前作好了充分的准备,而且在赞美春天时又是唱歌又是跳舞的,活动形式多样,所以课堂上是热热闹闹的;而第二种形式的教学因为课前学生没有作任何的观察与收集,课堂上体现的就是老师对学生观察前的指导,课堂活动多彩性上弱了一些,但学生课堂上新生成的东西比较多。权衡一二,我选择了第一种形式教学,教学效果不错。但这节课是作为新课改优质教学研究课展示的,作为对听课老师的借鉴作用,是课前大量准备、课堂热闹展示的课的价值大些,还是在学生没作任何准备的情况下,通过课堂现场指导、随堂新生成东西的课的价值大些呢?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更欢迎后者。

         碰撞二 针对学情,这一课该不该上?

2004年三月份,区上又进行第二次新课程赛课活动。在校教研组老师的共同商量下,我准备选择《班级动物宝贝》这个主题参加活动。此主题活动的大概思路是:学生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动物的相关资料,并带来实物在课堂上进行交流,通过自己的介绍让更多的同学喜欢,进而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班级最喜欢的动物,这种动物将成为班级的动物宝贝。经过近两个星期的精心构思、认真备课,活动设计出来了。校教研组也讨论通过了这种设计,于是我开始让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就在向学生布置任务时,问题发生了:有的孩子说自己最喜欢的动物家长不让带;有的孩子说家里的狗特别凶,怕带来后管不住,会咬人;有的孩子又说家里的小猫很胆小,带到教室里来肯定会吓昏的……由于学生绝大多数生活在城区,更多的孩子告诉我家里除了人外,一种动物也没有养。面对着各种无法估计的情况,我不得不再次争求校教研组的意见。大家也感觉到,如果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动物带来,课堂上的组织调控将十分困难,毕竟这是一节参加比赛的公开课呀!可是不带实物,光靠嘴巴空对空的介绍,其他孩子连真实的动物都没有见过,会真正喜欢上同学介绍的动物吗?最后又怎能推选出大家都真正喜欢的班级动物宝贝呢?无奈之下,我遗憾地放弃了这个主题设计,尽管之前我精心准备了两个星期,尽管到现在为止我还感到非常可惜。但教学实践告诉我,品德与生活课必须是真实的,在真实的生活中才能产生真实的感受,形成了真实的、正确的认识,激发真实的、真正的情感。该放弃时也得放弃!

碰撞三 在系统教学中能穿插校本课例吗?

前段时间,我班发生了一起小小的安全事故:一个学生课间上厕所时由于速度过快,不小心摔倒在楼梯上,眼角撞出了一个小口子。尽管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我特别注意学生的安全教育,但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只顾着玩、只顾着高兴,而忽视了安全问题。因此,我感觉到还必须加强他们的安全教育,于是我打算利用一节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此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就以此次事故为案例,让学生在真实的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事例中讨论、剖析,从而达到认识上的提高。可就在在这时,一个问题出来了,教材在第一个主题时已安排了校园安全方面的内容,而这段时间正在进行的是关于秋天主题的教学。此时能打破教材内容,从中穿插一节安全方面的教育内容吗?如果穿插了,可能会影响课程教学进程;但不穿插的话,我认为又错失了一次宝贵的校本教学资源。思前想后,我个人还是觉得品德教学应该重在它的实效性,这种临时穿插教学的方式可以适当尝试尝试。

碰撞四 有必要让学生课前进行大量的准备吗?

这几年的课例研究中,我们常听到这样一种声音:宁愿上几节语文公开课,也不愿上一节品德公开课。上品德课太累了,我自己也是这样抱怨。上品德公开课为什么会如此之累呢?主要是因为课前要作大量的准备工作。除了教师准备外,学生还要作大量的准备,例如调查访问、查找资料、排歌练舞等等。现在网络上有很多教学资源,教师自己还好准备;但要指导学生准备却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情。很多老师为了达到理想的汇报效果,课前的指导是一次又一次,上课时基本上每个学生手中都有大量的材料。有时候我常常在想:学生光品德课就要作这么多的准备,如果再加上语文课、数学课、美术课等等,学生一天要准备多少东西呀?那品德课堂上,学生课前有必要作大量的准备吗?我觉得适当的准备可以,但太多的话势必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品德公开课还是要倡导那种真实的原生态的效果,课前不需要大量准备,利用课堂新生成问题,再在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轻松了,学生也轻松了,这是多好的一件事情呀!

         碰撞五 品德课堂追求怎样的教学形式?

几年的品德研究活动,我听了很多校级、区级、乃至市级的研究课,观摩了多节录像课,自己也亲自执教了多节教研课。在活动中,我发现我们的老师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教学理念的变化导致了教学形式的大变化,课堂教学中新的形式层出不穷。一堂课下来,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兴趣昂扬,课堂热热闹闹。但就此能否来衡量一节课的好坏呢?我觉得除了看以上这些,还要看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活动再多,活动形式再新颖,如果与主题内容相脱离,那可能就是多余的活动,可能就是低效的活动。只有围绕主题展开的活动才有真正的价值,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活动。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能只求新颖、只求抓得住学生、只求课堂热闹,重点的是要看我们所设计的活动是否围绕着主题,是否让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提高,活动实效性是否很强?最理想的课堂应该既是活动多样、课堂热闹,又应该是目标达成、学生有获的!

……

几多的困惑,几多的收获!相信在以后与品德学科继续的接触探讨中,我们会发现更多的问题,产生更多的困惑。我也相信,随着接触探讨的不继深入,我们对这门学科的认识也将更加的全面、更加的理性!

更希望以上的这些感悟,对我们即将执教的新教材有所启迪!

主办单位:成都市温江区东大街第一小学校


CopyRight 2012-2020 by 温江区东大街第一小学校 AllRights Rese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