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网站调查
你对本站的评价是---
新闻内容

浅谈如何让低段数学探究更有效

发表时间:2013-10-09 作者:张佳佳 阅读次数:1684 

摘要:“探究”顾名思义就是探索追究的意思。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索活动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为此,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却提到“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主要是把改善学生学习方式作为重中之重,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根深根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是特别强烈。”但是目前,在小学低段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误区高过度,“高不够。认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太小了。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时间里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出题学生练习。这样,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被动吃力。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发现在探究性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很多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往往虚有其表,如果不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反思,将有碍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探究方式  、有效、合作交流

正文:有效的数学教学探究好似润滑油,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究的兴趣,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以动手、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既是当前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每一个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低年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如何让他们喜欢,使他们愿意去主动探究、辨别呢?在现在的教学探究中我认为存在这一定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忽视教师主导作用,走入片面追求自主探究的误区。

探究性学习认为,学生是在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在这里,掌握学生的现实经验情况和基础知识水平,创设相应水平的问题情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索十分重要。而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一些教学内容,尽管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也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表达交流,但学生却很难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根本谈不上自觉运用,甚至一些学生自主学习陷入困境,对新知识深层次的理解及拓展更是束手无策。以式题简便计算教学为例,在一年级下期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时,当老师让学生尝试计算49+27时,班上41名学生有40名的计算出准确的结果都等于76。但是老师让学生说出是怎样计算时却发现,尽管教师运用教具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并多方诱导,让孩子想算法的多样化但绝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方法仍停留口算上,少部分学生采用将49+20=69,69+7=76,学生班上仅有一名学生竖式知道“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进行计算。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在对新知的探究中,对未接触过的计算方法,无论怎样启发,都不会应用。

二、课堂上只要将学生分成小组,认为学习过程就是探究性学习

新课标中明确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由于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些共同任务,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学习方式。它的外显形式经常是以小组为单位活动。但合作交流这方面还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的老师在每一个环节后都安排了合作学习,活动太多、太杂,时机把握不够,时间把握不够,给人的感觉是走过场。二是没有明确的分组,活动开始后,学生自由组合,由于孩子的年龄太小,在这个组合的过程中就很容易产生矛盾并发生争吵,这样就完全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更有个别胆大的孩子便开始满教室跑,老师又不便给予批评。三是小组每位成员的分工不明确,这样就会出现孩子一会儿都抢着干这,一会儿又抢着干那,时间到了,任务没完成,收获也没有。四是对于活动过程和结果不会记录和总结,有的同学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积极参与了,而且很认真,但不能把活动中有价值的发现记录下来,汇报活动结果时要不什么都说不上来,要不说得都是无关紧要的。五是学生在讨论时没有做到相互尊重,学会倾听,这也是人际交往必备的素质。只顾表达自己的这严重背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与新课程的理念格格不入,无疑是纸上谈兵的小组合作,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从根本上失去了小组合作的意义。

三、.没有重点,事事探究。
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其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创新,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个目的的达成是以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有价值的探究为基础的。从课堂教学的特点来看,我们认为探究的内容不宜过多,应该从教学内容本身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选择最有意义、最能促进学生发展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有重点的探究。当前,我们的不少教师为了赶时髦,尽拿探究性学习来为课堂作秀。教学中,事事都让学生用探究的方式去解决,结果学生忙忙碌碌却没有多少收益。二年级上册《7的乘法口诀》时说:请小朋友拿出小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一行摆7个正方体,表示几个几?怎样列算式?口诀怎样?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摆一摆,说一说,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教师又问:摆两行呢?学生再操作,汇报,教师再板书。……如此操作、汇报、板书,一直到摆完九行小正方体为止。从上述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探究只是一种重复、简单的操作。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只摆两行就能写出九的口诀了(因为已有16的口诀探讨经验)。而对于怎样记这九的口诀倒可以好好探究一下的。可见,没有重点,事事探究,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大忌。

四、教学中过于追求多媒体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逐渐成为目前教学技术手段的主流之一。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技术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展示了数学的本质以及数学的内涵,良好地改善了认知环境,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数学课堂教学引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但教师在使用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对观摩课、公开课、示范课似乎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讲课教师不惜花费几周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结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搬家,只是起到小黑板的作用;有的课堂干脆成了放电影,学生成了地地道道的观众。有的教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适得其反,学生的注意力反而被动画的色彩所吸引,忘记了听老师讲课,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有的教师为了展示精心制作的课件而代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在当前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低段教学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对于年龄较小的低 段学生来讲,培养其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显得格外艰巨、紧迫。因此下面是我对如何有效探究教学的一点认识。

一.       掌握学生经验和基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同样以49+27为例,当让学生尝试计算时,班上大部分学生知道等于76,而让学生说出是怎样计算时却发现,尽管教师运用教具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并多方诱导,但绝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方法仍停留口算上,学生班上仅有一名学生竖式知道“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进行计算。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在对新知的探究中,对未接触过的计算方法,无论怎样启发,都不会应用。因此,我认为在教学学生没有知识经验基础的课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不能不顾及学生实际,为探究而探究,仍应以引导讲解为主、自主探索为辅。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讲解,学生充分探究、交流、讨论与合作。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新知识真正的融会贯通。即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教师也应在学生充分自主探究、讨论、交流与合作的前提下,对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梳理,对方法性、规律性的东西予以重点强调。

二. 教给学生探究合作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合作技能,一方面可以正面传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或在小组学习中提供适时的指导,如 “注意听他人讲话”“鼓励他人参与对鼓励参与的应答”“询问原因提供原因”“说服他人”等。另一方面,可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在开始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时,提供一套共同的学习材料,或者布置集体性作业,使学生不得不学习运用合作技巧来解决问题。或者通过对学生的了解,通过学生的个性在合作学习中充当选择适合学生的角色,比如让习惯于夸夸其谈占去大部分讨论时间的学生担任记录员,使其既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又懂得自我控制发言时间的必要性;让爱调皮、喜欢给别人出难题的学生担任组织者,使其既学会协调矛盾和冲突,又能够矫正自己干扰合作学习的行为。运用这种方法应定期调换各种角色,使学生在形成一定的合作习惯的基础上培养全面技能。

三.精讲内容,突出探究重点。

教师在处理探究内容时,不能被人为、既定的教材或教参的课时划分所束缚。同样以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学生已有了前面16的乘法口诀推导的经验,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出7的乘法口诀,而不需逐一每句口诀探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实际,大胆地重新处理教材,选择添补课外资源等,否则易造成探究内容过分膨胀而上不完,甚至导致课堂教学过分单调无味。

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重现生活情景,激起探究兴趣。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通过学生熟悉的购物情景使学生了解人民币的作用,进而引入新课,认识人民币。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重现“淘气到超市买东西”的情境,并呈现一些信息,由学生主动从图画文字中自己收集有用的信息,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参与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通过这样的生活情景,诱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其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究”的学习中。

因此在低段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探究式教学会给学生带来无比的财富,因为它教会了学生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思考、提出问题、解释以及合作交流。而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我们应该能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究的机会,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研究目标。这样才会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生动有趣,才会让孩子的思维得到扩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02.6

2、 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刊》2010.7

3、 邱远伟:《学习方式转变中的误区及对策》,《小学数学教育》2006年第3 期。

4、 山西出版社《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019.5

主办单位:成都市温江区东大街第一小学校


CopyRight 2012-2020 by 温江区东大街第一小学校 AllRights Rese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