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此段话把情和景截然分开说得不确,但就“言情难”而言,还是有道理的。送别诗要想“感动激发人意”,必须采用一些手法来“言情”。然而,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如何给孩子教授送别诗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大困惑。而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读”是重中之重。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然而现实是: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往往是教师的心中所想、所悟不能和学生产生共鸣,学生会读会背,可就是体会不出古诗带给我们的深深韵味和境界。如何走出这个困境呢?笔者在执教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时便作了如下的探索:
一、设计有趣味的参与性引读活动。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一个有趣味的开课活动,能够极大程度第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之对后续学习产生期待。
在《送元二使安西》中我是这样开课的:
师:曾有人告诉我说大声朗读是消除紧张的有效方法,愿意和我一起来试一试吗?
生:愿意。
师:请和我一起来诵读这两首古诗:《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读课件中出示的两首古诗。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背诵的这两首故事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板书:送别诗)
师: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就是王维写的《送元二使安西》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反思】也许这样的开课比起我们常见的一些别开生面的开课来说显得很稚嫩,然而,我觉得这一环节从学生熟悉的古诗入手,采用赛诗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在比赛过程中,学生不仅复习巩固了以前学过的古诗,而且激发了学生学古诗的兴趣,认识到了学习古诗是多么有趣的事。
【评析】我们教研组的邓中文老师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要做到“真实,扎实、朴实”,在教育教学中一味去追求感官的刺激,肆意地运用声光的技术手段,这种做法并不可取。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语言和文字的艺术,应该立足于文本进行训练。在这一环节里,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孩子们克服了胆怯的心理,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这样的活动即不需要孩子和老师在课前作太多的准备,而且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的孩子能够通过诵读的形式将学过的旧知和今天要学的新知建立有机的联系,可操作性和实效性都强。
二、设计有新鲜感的自主研读活动。
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认知发展过程,学生不应该当做等待灌满的空罐子,而应是学习的积极探索者。教师若设置有一定新鲜感与挑战性的任务型活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将大大加强。在读通了古诗之后,学生对古诗有文字的表象作基础,学习情绪也就产生了想研究、想探索一番的萌动。这时进入古诗,进入精读。
师:这首诗在后来被谱了曲,称之为“阳关三叠”。(板书)
师:诗人送元二,送时的景是怎样的?(女生读前两句)
生:女生读诗,男生理解。
师:男生你看到的景是怎样的?
生:(逐字逐词的理解)(想后播放课件)
师:提问: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一个词来概括。
【评析】辜玉敏老师在试上后建议此处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成语来概括“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景象,指出古诗文教学不能游离于我们平时的现代白话文教学,两者应该有机结合互相渗透。
师:置身于如此美妙的情景中,诗人陶醉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一起读最后两句。
生:劝君更尽一杯
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播放西域风光课件,并深情并茂地解说)
在地图上阳关同安西只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曲线,可是实际上有3000多公里,骑马昼夜兼程也需要半年多。
越往西去,人烟越稀少,只剩下驼铃声声;
越往西去,繁华越遥远,只剩下断壁残垣;
越往西去,道路越来越崎岖,只剩下戈壁漫漫。
越往西去,与朋友亲人相隔更远,只剩下黄沙滚滚,烈日炎炎。
看到这儿,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们担心元二在旅途中遇到危险。
生:我们祝福元二一路平安。
师:那请你读出你的感受。
生读
【反思】古诗中语言含蓄凝炼,意味隽永。又常常“言近而旨远”,或“言在此而意在彼”。教学中理性地分析语言文字之美往往烦燥无味,失去了诗的神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体会语言文字之美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设计的设计伊始,我本是想在学生读通古诗的基础上,按照诗歌的本来顺序对诗歌进行解读,然而在试上之后才发现这样的实际让学生不能理解诗人为什么用这样优美的文字去刻画朋友即将要离开的地方。没有深入古诗的内蕴去理解这首诗。所以我对此处进行了修改,在学生进入这一学习点之际,便让她们调动自己的文字积累,用我们生活中积累的成语来概括这一景。然后,将学习的矛头指向对阳关以西的了解上,让学生通过一幅幅反映西域的图片,了解西域荒凉、苦寒。一幅幅画片的展开,一句句解说词的出示,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受到的冲击,学生在“余音绕梁”的境遇里,将自己对元二的担忧和祝福化为心底的那句“劝君更尽一杯
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就让学生在充满了新鲜感的精读活动中,完成了对诗句的再创造。
【评析】我组粟文艳老师认为六年级的学生已有学习古诗的基础,学古诗的方法基本能掌握,运用学过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体现了新课程中不仅重视知识传授,更要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志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话”。以读为本,先读正确,再联系自己的自学尝试读出感情,学生通过读来反映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激发了读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控。在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诗句的朗读中去时,教师再点学生读,读的时候配乐。学生边看图,边配乐读,在情境的渲染下,许多学生读出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首古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教师如能将学生引入这一艺术境界,学生定会达到如触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境界。
三、设计有体验性的模拟品读活动
小学生的活动范围有限,许多人士模糊不清,如果仅靠文字的反复锤炼往往难以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因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学的目标,精心地设计活动方案,让学生在模拟的实践中获得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升。
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诗歌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们就像一串灿烂的明珠,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放射着独特的光辉。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送元二使安西》这一课中我利用音乐、画面的渲染,创设情境,借此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想象,体验诗中的意景。然而,学在此时,用在今后,如何有限地利用课堂的40分钟,将古诗的无穷魅力发挥到极致,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师:这么多深情的祝福,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此时此刻,唯一能够表达朋友间这样深情厚意的祝福的只有—— (课件出示:后两句)
生:齐读。
师:从刚才孩子们的话语中,我们听出了你们心中的深情厚意。你们已经是诗人了,让我们举起手中的酒,对远行的朋友说:劝君……
师:“尽”的意思是—(完)只有谁才会这样喝酒?(朋友) 是啊,一饮而尽,只有朋友间才会这样的酣畅淋漓。
说到这啊,我不禁浮想联翩:我们中国的酒文化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喝酒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有一种酒是连心的酒,所以有“酒逢知己千杯少”;有一种酒是祝福的酒,所以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还有一种酒是浇愁的酒,所以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那你觉得在元二即将远行之际,这“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呢?
生:(挽留酒)
师:你来挽留一下元二。
生读。
师:你觉得还是怎样的酒呢?
生:(祝福的酒)
师:你来祝福一下元二。
生读。
师:还是怎样的酒。(思念的酒)还未离去我已开始想念,你我之间该是有着怎样的深情厚意呀!我们一起来为元二斟满这杯思念的酒,来共同感受诗人和元二之间的浓浓情意。
师:这样的一杯杯酒,元二都喝下了,因为他知道在当时战争频繁,生命也变得异常的脆弱。结果,不到六年,诗人便离开人世。当生离变成死别之时,这还是一杯什么样的酒?(苦涩)的酒。这就是人生中的生离死别,我们常人往往会痛哭,而诗人却这样的安宁,哪怕是最后一次跟朋友把酒话别,他还是频频劝酒?我们的诗人和友人在此时此刻比起眼前的美景,更珍惜的是?
生:读。(怎样读才能读出当时的感情?)
师: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课件出示:全诗,配乐)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哪些景物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朝雨;柳;客舍)
师:细雨蒙蒙、客舍青青、柳色清新,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再读读前两句。
师:知道为什么写柳树吗?(除了当时周围的确有柳树之外,它还有另外的一层意思. “柳”与“留下”的“留”谐音,柳树自古以来就是离别的象征,咱们古人啊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就是摘下柳枝赠予将要离别的朋友,以表示挽留之意。所以,此刻看到这满目的青青杨柳怎能不让人伤感别离呢?
师:同学们再来看这个“客”字,你从这个字里知道了什么?这说明王维他不是本地人,也是孤身在外,身在异乡为异客,这本来就让人伤感,可现在朋友也要离开家乡了,客中送客,让人倍加感伤!
让我们把心中的万千愁绪融入到我们的朗读中吧。(配乐齐读)
生:全班齐读。
【反思】语文课应当成为小学生创造力驰骋的广阔天地。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留有宽阔的余地。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一特点,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创造力。
【评析】我组的王建老师认为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诗句入手,通过自读抓住“尽”字,然后围绕着个字细细品味,学生读出了这个字在诗中的意思,读出了诗人此时此刻悲凉、难受的内心世界。反复品读中,学生不知不觉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在这里,老师还很别致地安排了一场劝酒话别的场景,通过品酒意,然学生再进一步形象地品味“尽”字的内涵,真是巧妙。
四、设计有延伸的运用诵读活动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文学素养,还可以在思想上、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提高综合素质。对于小学生而言,知识运用应该是最好的一种学习方式。如果我们精心创设一些具体可感的情景,学生就会充分调动起他们的经验,尝试解决相关的问题。让古诗文练习走进生活,在情景中灵活运用古诗文的过程,也是他们在古诗文学习的道路上跨越发展的过程。
师:这短短的28个字却将王维和元二分别时的难舍难分刻画得淋漓尽致。在清朝黄生编选的《唐诗摘抄》这本书里,是这样评价这首诗歌的“先点别景……”
师:回过头来,我们再读我们的古诗,你认为我们的古诗能称得上这样的评价吗?
师:大家都知道唐朝是一个诗歌创作异常繁荣的朝代。上节课我们还学了一首边塞诗人高适的《别董大》咱们一起来回忆回忆。(诵读)
生:诵读《别董大》0
师:《送元二使安西》和《别董大》同是送别诗,在诗人的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比较读“劝君…”和“莫愁…
师:不管是王维以酒相送的含蓄,还是高适的以话相送的豪情,这期间都有诗人的“情”。
师:再过几个月,你们也要离开学校,也许以后也不会再相见,此刻我最想吟诵的是——————,——————〉(劝君……)当然也不必如此伤感,毕竟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我和我们的东一永远欢迎你回来,请相信——————,——————。(莫愁……)
【反思】学习生活是学生参与时间最多,感受最为真切的生活内容。如果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尤其是语文学习生活作为特定的情景,那么,古诗文的情景练习必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在这样的情景练习中再次诵读古诗,更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这样的活动也必然会增强学生“生活处处皆语文”的意识。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开展语文学习,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生活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这样的古诗文实践活动练习,能促进学生学习古诗文,使他们能更积极地积累,更深刻地感悟,更灵活地运用,在积累、感悟与运用的过程中感受学习古诗文的无穷魅力,加深学习古诗文的浓厚兴趣,强化学习古诗文的主动意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真正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评析】邓中文老师认为在生活中运用古诗文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磨难的勇气、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对他人宽容的态度和胸襟等等。春风化雨,爱润万物。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是一种财富,一种宝藏。让古诗词时时不经意地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充分领略古诗词这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腹有诗书气自华”,相信学生的语文生活也一定如一弘清泉,一路奔流,一路欢歌。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文学素养,还可以在思想上、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提高综合素质。通过《送元二使安西》一课,我们不难看出,“读”在语文教学中功能强大,它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入境悟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读”为基础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想象感悟,读出美、品出情、再现美、悟出理才算真正的鉴赏。如此 “读”来,世间许多情,很多理都尽在诗的“无言”中,这也是新课标下培养学生能力的“源头活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新的时代依然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