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本教研的内涵
校本教研是一种以学校、教师和学生为本的,为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而进行的,以科研兴校为宗旨的科研活动。校本教研是当前一种新型的教学研究制度,在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不断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适应和推进新课程改革。
二、校本教研的特点
1、从研究的对象和目的来看,校本教研具有针对性,是针对本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
2、从研究的主体来看,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育行动实践者,即教师,具有大众性。
3、主动性。学校进行校本教研,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根据自身的实际和发展的需要,同学校的整体发展和中心工作紧密联系,自己确定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主动权掌握爱自己手中。
4、实践性。校本教研必须与本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紧密结合。
5、实效性。校本教研要求必须在最短的、一定时间内产生效果,对教育教学实践产生积极的实效。
三、我校在数学新课程的实施中面临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健康推进,由于我校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对新课程理念已经有了一些新鲜的体会和感悟,他们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渴望交流与探讨,需要去解决,而有些问题又与原有研究课题相悖,如果这些问题让教师自己去解决显然不现实。因此,我们结合省级课题《提升教师设计学生活动研究》,开展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校本教研”,旨在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数学教学设计学生活动中存在的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低段教研组的科研课题“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研究”急需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鉴于此,在原有课题的基础上,我们试图以校本教研为载体,通过有效设计学生活动的研究,构建全新的“设计学生活动”数学教学模式。在积极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寻找“设计学生活动”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校本教研”活动加以解决并不断完善。
四、“有效学生活动”的内涵
齐健教授说,所谓教学的“有效性”即要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和资源状态下,力求获取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要达到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就要对学生活动进行“有效”设计,使学生的活动“有效”甚至“高效”。
“有效的学生活动”是科学地规范、精心地组织、正确地引导学生开展多样而全面的活动,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多种感官投入教学活动,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的一种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形式。
五、“学生活动”教学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活动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
皮亚杰在他所创造的发生认知论中认为:认识起源于活动,认识是从活动中开始的,活动在儿童的智力和认知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3、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用耳朵听科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会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在活动中训练操作和思维能力。
4、学生认知发展论:从学生认识发生、发展来看,注重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在这些丰富的活动中进行交流;从数学发展来看,数学本身也是充满着观察与猜想的活动。
六、“学生活动”教学的学习形式
创设丰富多彩的、富于启发性的,具有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多种活动中,通过感知,直接体验来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开展活动的能力。我们设计了多种活动形式:
1、在游戏活动中学习
游戏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学生在游戏中可以掌握新的学习内容,学生创造性的自我表现、独立性、积极性都是在游戏中形成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组织有效的、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新知。
2、在操作实践中学习
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学生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操作实践的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理解知识的的形成过程。
3、在探究发现中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好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发展,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
4、在情境体验中学习
通过活动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对知识的真实感受,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趋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使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
5、在观察实践中学习
活动教学强调拓宽获得理解和认知的渠道,拓展实践活动的空间,重视引导学生对周围的环境、人和事物进行观察。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观察材料,使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
6、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合作交流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更要重视生生之间的交流,要给学生更大的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
7、在自主探索中学习
自主探索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自主探索新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七、“学生活动”数学教学模式
(一)、低段
“探究发现法”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尤其是低年级)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常常需要将学习情境转化为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探索,发现数学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形成技能。
1、创设情境
(1)创设问题情境(2)创设生活情境设疑
2、探究发现
(1)实验探究(2)操作探究(3)议论探究
3、应用迁移
(1)分层应用(2)探究发展
活动课模式
创设情境 → 点拨指导 → 设计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达成目标)
导入阶段: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在活动中
游戏联知 运用知识
探索阶段:点拨指导 分层探索 观察提问
交流汇报 用知解答
运用阶段:设计练习 独立解答 内化运用
体验成功 拓宽深化
(二)、中段(三、四年级)
“主体参与,实践体验”教学模式
通过教师导读、导思、导议,导练等学法指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该模式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动口表述,主动学习,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双基扎实,形成并不断提高自学能力,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1、创设情境
(1)创设活动情境 (2)创设认知冲突情境
2、合作交流
(1)二人合作交流 (2)四人合作交流 (3)多人合作交流
3、巩固新知
(1)分层练习 (2)拓展深化
活动课模式
创设情境 合作交流 巩固新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达成目标)
导入阶段:创设情境 导读感知 初探知识
导思启知
探究阶段:点拨引导 合作交流 议前导 互启互补
议中导
议后导
运用阶段:设计练习 导练用知 对应练习 内化知识
对比练习 拓宽深化
变式练习
成功体验
(三)、高段
“参与互动、实践体验”教学模式
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落实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智能的开发融为一体,在学习新知时,以“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分层提高”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实践体验,拓宽深化。
1、创设情境 自主探索 分层提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达成目标)
导入阶段:创设情境 自学尝试 进入情境
探索阶段:点拨引导 自主探究 互助互学
交流汇报
运用阶段:分层提高 归纳小结 内化知识
成功体验 拓宽深化
总之,通过实践研究,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加强,课堂教学效益也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