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4日,由温江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聚焦新课标·赋能新课堂”小学科学主题教研活动在温江区东大街第一小学校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空气》为研究载体,通过教材解读、课例研讨、专家引领三大模块展开,全区所有科学教师参与研讨,共同探索低段科学课堂的对话型教学模式。
模块一:深度解析,把握教材新脉络
活动伊始,我校科学教研组长邱梦瑶老师进行了《基于儿童立场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专题分享。针对2022版新课标要求,邱老师以三阶思维图谱解析《空气》单元:从宏观到具体逐一厘清三个问题“单元的主旨和意图?单元为什么如此设计和统整内容?在教学中如何落实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活动?”;现场教师纷纷表示,该解读为突破教学难点提供了脚手架。
模块二:理念先行,解码对话型课堂
在《一年级对话型课堂初探——以<找空气>为例》课前陈述中,邱梦瑶老师以“三对话”模型点燃研讨火花。通过解读教学设计让隐性思维显性化,真正实现儿童立场的课堂转型。
模块三:课堂革命,童趣与思维齐飞
袁瑞璟老师携一年级2班呈现示范课《找空气》。课堂化身“空气小猎人和小侦探”,帮助螺丝钉和吉姆解决轮胎漏气的问题,深刻体现了享受型课堂、思维型课堂、方法型课堂共生的有趣且探究性强的科学课,重新定义了低段科学课堂样态——用儿童的语言对话科学,用游戏的逻辑建构认知。
模块四:思维碰撞,共绘教学新图景
在互动研讨环节,参会教师围绕三大焦点展开深度对话。活动最后,教研员彭伟也从知识传递到思维可视,从单向讲授到多向对话,从课时教学到单元统整高度总结提升。
本次教研活动不仅为全区科学教师提供了低段课堂转型的实践范例,更通过“解读-设计-实施-反思”的完整闭环,探索出新课标背景下对话型课堂的实施路径。正如彭老师所言:“对话型课堂不应是终点,而应该是起点。”我们坚信,当课堂成为儿童与科学对话的游乐场,核心素养的种子便自然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