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东一280校庆特辑】冯中存兴学育才

百年东一  薪火相传

锦城之西,杨柳河畔,有一个充满智慧、播撒希望的摇篮——成都市温江区东大街第一小学校。自公元1745年,温江知县冯中存创立万春书院始,师范传习所”(1904年)“官立高等小学堂”(1905年)“温江国立第一小学”(1921年)“温江地区模范小学”(1959年),改革开放后的成都市温江区东大街第一小学校......兴学育才的历史至今已届二百余年。学校传鱼凫时代之精髓,承古蜀文化之灵气,积淀深厚,代有名师,桃李芬芳,英才辈出。而今,欣逢盛世,旧貌新颜,巍楼立地,春色满园,书声琅琅,生气勃勃。

冯中存善心捐学

当年岁试,应试学童逾千人,观其答卷,不乏佼佼者。冯中存沉思:温江有这样多的人才,却缺乏良师指点,不能因材施教,于是产生了兴学育才的想法。1745年,冯中存提出创办义学的意见,带头捐俸建万春书院于文庙西隅,乡老耆旧一致赞同,邑人群起响应,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取温江古称万春为名。学院坐北朝南,大门上挂匾额,横书“万春书院”四个镏金大字。大门屏墙、讲堂、居室在一条中轴线上,轴线两边是厢房和走廊,相向对称,各有厢房20余间,东西厢房共44间,供学生住宿。书院内还修建有厨房、浴室,厕所等生活用房。各建筑之间,有阶梯和甬道相 连,绕房筑有院墙,空地皆栽花养草,植杨插柳红墙映绿树,繁嚣静不闻” ,是个良好 的学习环境。

冯中存学堂讲学

万春书院建成后,广延良师,聘请名流讲学执教,一时名声大振,远近诸生负笈接踵而至,经考核,合格者方接纳就读,故学生质量较高。冯中存乐为人师,公务稍有闲暇,常亲临书院传道,授业,解惑,教诸生必须“修其身有以及于人,齐其家有以化于乡”,“以孝悌之行植其根本”,“以明体达用之学""而求诸大道之归”。他和学生一起讨论学问,切磋琢磨,析其义,订其疑促膝交谈,孜孜不倦。他还用自己为学的亲身经历,劝勉学生珍惜时光,勤奋学习,有所建树。他告诫学生士之学者非以雕绘章句梯利禄也,要努力实践先哲的箴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邑人受其甄陶,多所成就。

冯中存借力兴学

根据《温江县志》(乾隆)万春书院碑记,知县冯中存常“出而化民成俗”,教化百姓,以期形成良好风尚,置学田“以供膏火” 补贴师生伙食,“延师以督其事”,贮钦定经书数十套供师生阅览;并借助锦江书院“立法”选拔优秀人才的制度——“四川则锦江书院尤著台司列宪靡不立法惟谨士拔其尤科名相望”,书院做到选拔人才规范化;还利用书院地理优势,与文翁石室进行城乡交流,借力兴学,为文翁石室推送优秀人才,“文翁石室已耶温邑”,万春书院则“较胜他邑者”,“甲子春予莅斯土见士之来谒者彬彬焉”,“试集诸童子于庭”。邑人曾学传温江县志有诗咏讲堂,《集贤堂》云:“升堂步遗踪,望古意遥集,风雨色苍苍,鸡声不息,可窥当时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