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大地,蚕桑文明绵延数千年,从嫘祖始创育蚕之法,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每一段历史都镌刻着先人的智慧结晶。4月18日,成都温江区东大街第一小学校精心设计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研学之旅,面向四、五、六年级学子,以蚕桑文化为核心,巧妙串联劳动、科学、美术等多学科知识,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
当课堂走出教室,知识便有了生命的温度。在这场精心设计的研学实践中,同学们以蚕宝宝短暂而奇妙的一生为钥匙,解开了探索中华文明的千年密码。从科学课上观察蚕卵孵化、幼虫生长的生命奇迹,到历史课中追溯丝绸之路驼铃阵阵的商贸盛景;从语文课上诵读“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诗词意境,到美术课上手绘丝绸纹样的美学创作,学科知识如经纬丝线,交织成一幅立体的文化画卷。
探丝源
溯源千年文明,寻觅桑蚕文化与丝绸之路的交融印记
踏入丝绸博物馆,东一学子仿若推开历史的厚重之门,瞬间坠入千年文明长卷。嫘祖教民育蚕的古老传说化作墙上光影,驼队跋涉西域的丝绸之路上,每一幅展板都在诉说文明交融的故事,每一件文物都凝固着岁月的温度。孩子们时而驻足凝视泛黄的织锦残片,时而俯身细观蚕茧标本,在讲解员的娓娓讲述中,惊叹于“寸锦寸金”的云锦织造技艺,触摸丝绸如何从桑蚕吐丝的自然馈赠,蜕变为贯通中外的文化纽带。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他们深刻体悟到丝绸不仅是华贵的织物,更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息的独特体现。
同学们沿着“丝绸之路”的足迹,穿越历史长河,领略东西方文明交融的魅力;在“蚕桑科普”课堂上,探秘蚕宝宝的生命历程,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奥秘;“蚕宝课堂”中,亲手实践养蚕技艺,培养观察与动手能力。
染靛韵
传承植物蓝染,浸染天然色彩里的东方美学密码
在“染靛韵”研学课堂中,小学生们将化身小小染艺师,开启一场色彩与自然的奇妙对话!活动伊始,通过趣味科普动画和实物标本,孩子们将了解蓝草、蓼蓝等天然植物染料的生长特性与提取方法,认识古人“取之自然,还于生活”的智慧。
孩子们可以发挥创意,用皮筋、夹子将白布扎出独特造型,或用蜡笔绘制专属图案,再将织物浸入靛蓝染液中浸染。当布料从深蓝色逐渐氧化变浅,呈现出晕染、留白的独特纹理时,孩子们将亲眼见证“魔法”发生的瞬间!
孩子们在缫丝织锦的实践中,触摸到古人精益求精的匠心;在植物蓝染的创作中,感受天然色彩的灵动之美;在模拟丝路贸易的情境中,体会文化交流的包容与开放。南丝绸之路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化作孩子们亲手绘制的地图、角色扮演的故事,以及合作完成的丝绸文创作品。
本次研学之旅是一次知识的拓展、技艺的体验,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同学们用稚嫩的双手触摸历史,用创新的思维传承文明,让丝绸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审美与精神,在新时代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文化自信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