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新课程理念,搭建集团校互学互鉴交流平台,探索数学课堂教学新范式;同时积极挖掘人工智能(AI)技术赋能数学课堂的实践路径,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2025年4月16日,东一教育集团本部与北校区数学教研组联合举办了第十六届教学节暨AI赋能循证教研课堂教研活动。
【北校区数学教研组】
北校区数学教研组以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做个百数表》为例,通过“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这一学习路径,呈现了一堂将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引导教学深度融合的示范课例。
课前陈述
罗杨老师以“依托‘数感’与‘模型意识’构建结构化思维”为主题,结合单元主题“有趣的数”及数学要素“探索百以内数的排列规律”进行课前陈述。本节课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联系生活实际、规律迁移及同伴互助等多元化策略,助力学生在探索中理解数的顺序,在活动中发展数感。
课例展示
张燕老师以“数字宝宝找位置”为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认识行、列及百数表。学生在填表与诵读过程中自主发现百数表中的规律,并尝试用语言表达;随后,师生共同在诵读与讨论中验证规律,用符号记录思维轨迹,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最终,学生通过灵活运用规律成功找到隐藏的“数字宝宝”们。整堂课学生分工明确、思路清晰,为这节数学课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课后陈述
宋巧龄老师围绕本堂课展开了系统性分析,从四个维度深入探讨课堂实践成效:1在课堂实施层面聚焦学生高阶思维培养,为数学核心素养落地提供实践路径;2通过课后反思精准定位师生互动盲区,为后续优化教学策略指明方向;3借助AI分析报告揭示学生个性化学习轨迹,为分层教学提供数据支撑。同时指出当前教学仍存在情境迁移度不足、生成性资源利用效率待提升等现实问题,为后续优化教学流程、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了明确方向。
评委点评
在评课环节中,刘元才老师高度评价本堂课,认为学生理解与应用规律的目标达成度显著。同时建议针对一年级学生,课堂应更多融入趣味情境或游戏元素,让学生在兴趣中理解、掌握抽象知识。
【五年级数学教研组】
课前陈述
马苏格老师以“‘盒’而不同,‘装’载思维——立足单元统整的《包装的学问》空间观念培养新路径”为题,从单元统整视角对《包装的学问》一课进行系统性知识解构,展示了项目式单元学习路径。
课例展示
程雪莲老师以“茅台包装变迁史”的故事开启了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围绕“牛奶包装”展开自主探究。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包两盒、三盒、四盒牛奶的包装方案,逐步找到最优策略,在合作中发展空间意识,培养优化思想,体验包装的多样化应用。
课后陈述
尹红力老师从AI报告的实证反馈视角出发,阐述了本节课如何落实“调查—猜测—实践—验证—运用”的“做数学”教学环节,特别强调了合作交流在其中的实效性。同时从“观察结果赋能课堂”和“反思促学提升素养”两个维度展
开分析:一方面,通过观察数据结果优化课堂设计,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借助反思机制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有效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评委点评
徐和琼老师依据新课标,运用三个关键词评价本堂课:1教学过程设计有意义,拓展了数学课堂的宽度;2有意识挖掘与渗透数学思想,提升了课堂的高度;3数学本质的有机建构与提升,深化了课堂的深度。
【领导总结】
谭波副校长对东一本部和北校区两个团队的教研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强调以下两点:
一、全流程覆盖:AI技术应贯穿教学全周期,包括课前教学设计优化、课堂实施动态反馈以及课后数据精准支撑;
二、需求导向应用:需根据课堂实际需求适度、灵活地运用AI工具,避免技术堆砌。
谭校长鼓励教师们不仅要掌握AI技术,更要用活、用透,真正实现技术赋能教学,推动学校教育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