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榕园·课堂】深耕美育新课标,AI赋能新课堂

      为全面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美育理念,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美术课堂的融合创新路径,2025年5月,我校美术教研组精心策划的第十六届教学节“三段式”教学展评活动成功举行。本次活动以三年级下册《卵石动物造型》为教学案例,紧扣“艺述共生 守护自然——我的动物朋友”主题,汇聚东一本部、北校区、杨柳河分校及校际走课联盟校花都小学的美术教师,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教研,展现新时代美术教育的创新实践与深度思考。

课前陈述

      杨柳河分校李思佳老师以“艺述共生·守护自然”为主线,展开课前教学设计阐述。她结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核心素养要求,深入分析单元整体教学逻辑,指出本课引导学生在卵石自然形态中发现艺术创作的无限可能,同时将“守护自然”理念融入创作主题,实现美育与生态教育的有机结合。

课例展示

     东一本部赵雨卓老师以极富创意的“魔法森林拯救计划”情境贯穿课堂:虚拟女巫将动物封印于石头的故事设定,瞬间点燃学生探索欲。通过“卵石转一转——发现自然形”“头脑想一想——联想动物态”“动手试一试——塑造立体形”的探究三步骤,引导学生在观察、触摸、旋转卵石的过程中理解“随形设计”的核心原理。

      在课堂中,赵老师通过对比观察,让学生直观掌握“夸张、简化、变形、添加”的创作手法。实践环节,学生为卵石赋予“生命”,从憨态可掬的熊猫到灵动的海豚,每一件作品都展现出独特的想象力。拓展环节,赵老师展示卵石壁画、装置艺术等跨界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艺术如何服务于环境美化”,并预告作品将在“校庆自然艺术展”中作为校园装饰展出,让课堂成果转化为真实的美育实践。

课后陈述

北校区汪丹老师借助AI课堂分析系统,从“师生互动时长占比”“任务环节完成效率”等多维度数据切入,对课堂进行科学复盘。同时分享了美术组历经多次磨课的改进历程,从最初侧重技法传授到最终确立“艺术与自然共生”的主题升华,体现了新课标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深度落地。

评委点评

     杨海英老师在点评中指出,本课通过“情境链—问题链—活动链”的有机串联,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核心、以素养为导向”的高效课堂。她特别指出,AI技术在学情精准分析和教学案例拓展中发挥了重要辅助作用,为传统美术教学注入科技活力的同时,也开辟了教学创新的新路径。

      本次教学节展评活动不仅是一次课堂教学的集中展示,更是新课标背景下美术教育改革的深度探索。从课前的理论建构到课中的技术融合,再到课后的数据分析,全程贯穿“AI赋能教学、艺术链接生活”的理念,既为学生提供了“发现自然之美、创造艺术之美”的实践平台,也为教师搭建了跨校区、跨学科的教研共同体。

     未来,东一美术组将继续以大单元教学为载体,深化AI技术与美育的融合创新,让每一节美术课都成为滋养学生心灵、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艺术充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