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艺术、人文等学科的融合是我校编程社团课程的一大特色。学校编程课程设计注重趣味性与动手实践,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主要培养孩子们多方面的能力,涵盖编程锻炼逻辑思维和创造力;编程 + 音乐培养审美能力和合作精神;编程+科学训练观察力和探索能力;编程 + 美术激发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等。我们致力于通过不同类型的课程,让每个孩子都能发现自己的兴趣,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程序指令点燃创新火花
在编程课堂上,“海底世界”“恐龙乐园”等主题项目深受欢迎。学生们通过拖拽积木式代码,不仅掌握了循环、条件判断等编程概念,更在作品创作中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四年级的刘同学兴奋地说:“我终于把自己设计的游戏变成了现实!”
音乐艺术奏响成长乐章
“七彩钢琴”课程采用奥尔夫教学法,将乐理知识融入趣味游戏中。学生们在集体合奏《小星星变奏曲》时,既要准确演奏自己的声部,又要倾听其他同学的旋律。这种沉浸式体验有效培养了他们的额音乐感知力和协作意识。
代码世界里的科学探索
在“青蛙过河记”项目中,孩子们用Scratch设计动态模拟程序,观察青蛙精灵的跳跃距离变化。他们不仅用变量记录实验数据,还学会了用条件判断语句实现“当碰到荷叶时,跳跃距离- 20像素”的逻辑关系。这种将物理知识与编程思维相结合的方式,让抽象的原理变得可视化。
数字画布上的艺术表达
在“神笔马良”创作课上,学生们用代码画笔绘制奇幻建筑:有的用循环语句生成对称图形,有的用随机函数创造出各异的万花筒效果等。这些数字艺术作品既保留了手作的温度,又融入了算法之美。当按下“运行”键时,画布上的图案还会随音乐节奏变换光影效果。
本学期社团课累计开展32课时,参与学生达320余人次。社团李老师表示:“我们将持续优化课程体系,下一步计划引入STEAM跨学科课程,让教育真正回归到激发潜能、滋养心灵的本质。”


